“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,正如植物的成长需要阳光和水分一样。”
——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·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
在中国上一代的教育环境下,许多人从小在是在打压式教育中成长的,我们深谙贬低、辱骂、苛责对孩子自信和自尊的暴击。因此,大多数70后、80后为人父母之后,都更倾向于鼓励式教育。
01 · 只要表扬,就是好的吗?
有家长说,她一直采用“夸夸式教育”,常把“好棒”“真乖”挂在嘴边鼓励女儿。孩子很听话,也很配合老师、父母的要求。
但是她发现,孩子越大越在意别人的评价,总会想:“我这么做,别人会怎么看待我?”做事情也是“希望获得别人肯定”,而不是发自内心想做这件事。
为什么这位家长的夸奖,反而夸出了自我肯定感低的孩子呢?
阿德勒心理学认为,长期一味单纯地表扬(Praise),可能会让孩子成为“寻求认可上瘾者”,习惯依赖他人的肯定与评价,害怕得不到认同或表扬就不敢轻易尝试。
02 · 「鼓励」与「表扬」有什么区别?
「鼓励」与「表扬」两者都是正向语言,有什么区别吗?看看下面四则漫画场景,琢磨一下这两类回应方式。
比较直观的一点,「表扬」更多是针对孩子的行为结果给予回应,并常常建立在同济比较的基础上,有好的成就才会被表扬。
「鼓励」则聚焦于孩子本身的价值与潜能,不单单针对结果,也对过程和价值表示认同,肯定孩子愿意努力付出与投入程度。
表扬与鼓励的不同 | ||
_ | 表扬 | 鼓励 |
特质 | ·外控 ·外在评量 ·奖赏 ·重视结果与得失 | ·积极建设的能力 ·内在评量 ·认可努力的过程和进步 ·找出优势、有贡献之处、表达感谢 |
隐藏讯息 | ·你只有做了我要你做的,才值得我表扬 ·你达到了我的标准 ·你是最好的 | ·我相信你会负责独立 ·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努力,才是最重要的 ·你不需要完美,有努力和进步是最重要的 ·你的贡献很重要,有你让我们变得更好,谢谢你 |
长期效果 | ·从众、服从 ·讨好别人来衡量自己的成功 ·要求完美、害怕失败 ·竞争、好胜、牺牲别人得胜
| ·不完美的勇气、愿意尝试负责 ·知道自己的进步和该做的抉择 ·重视自己和他人的努力、有耐性 ·善用自己的优势为自己和他人努力、能庆祝自己和他人的成功 |
资料来源:高师大教育系教授杨瑞珠
当然,「表扬」与「鼓励」的表达并非互不相干,也无法完全清楚划分界限,例如“做得好”“很厉害”的「表扬」,也能起到「鼓励」的效果。
关键是,当你说出这些话语,你的动机是否符合上述鼓励的特质。
03 · 为什么应该「鼓励」而非「表扬」?
上了中学的孩子,一听到“你真棒”“好厉害”就觉得很虚,早就不吃这一套了。对于年纪越大的孩子,越要降低表扬的使用。
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,青春期(12~18岁)的核心发展任务就是确立自我同一性,也就是寻找和建立身份认同。平等的对话姿态,才会让青春期孩子感觉到自我被尊重。
而「表扬」隐含了一种“上对下”的态度,是“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”,因此被当成下位者接受评价的青少年可能会感觉不那么愉快。
若使用不当,还可能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弹。比如孩子主动练琴15分钟,你对孩子说:“今天表现特别好!要是能再多弹三遍,妈妈就更高兴了。”当孩子察觉到这种表扬夹带了标准、条件、要求,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
「鼓励」则是一种更为平等的关系,能够协助孩子独立自主,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,知道自己有能力奉献,就能展现更为自信的一面。
04 · 如何判断自己所说是表扬还是鼓励?
亲爱的家长,如果你感到困惑,不确定自己要对孩子说的话到底是表扬还是鼓励,不妨想一想下面的四个问题,可能会有帮助:
• 我是在激励孩子自我评价,还是依赖他人的评价?
• 我是在尊重孩子,还是在摆家长的架子?
• 我是看到了孩子的观点,还是只看到了我自己的观点?
• 我会对朋友这么说话吗?
最后一个问题特别有用,我们对朋友说的话,通常都能符合鼓励的要点。
图&封面/源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