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期的孩子会经历迅猛的生理变化,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,主要表现为心境容易低落,情绪两极化,内心充满矛盾,烦躁也因此成为情绪的主基调。
1
//生理变化
2
//生理变化
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家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,甚至有的家长如临大敌。家长的反应很正常,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,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,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。
这样矛盾的心理,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,而对孩子来说,意义却十分重大。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,对孩子横加约束,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,冲突不断升级。
第一,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,他有自我意识的觉醒,希望能够独立执行一些事情,通过自己的判断得到一些认可,但是又没有完全发育到成人阶段,所以经常和成人会有一些冲突,这个时候就显示出叛逆性。孩子可能和成人的观念会有很多的差异性,极其容易和成人进行对抗,达到自我意识的觉醒。
第二,情感更深刻,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。青春期情感上更深刻,但多变而不稳定,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,但认识问题有片面性。
第三,心理变化呈现矛盾性。对人对事有时感到很美好,有时感到很糟糕;兴趣爱好比较广泛,但容易见异思迁;当考试取得好成绩往往沾沾自喜,遇到挫折又容易悲观、沮丧失去信心;情绪易激动、感情易冲动。
第四,性意识的萌发。男女学生随着自身的发育,对第二性征的出现产生了好奇、不安,甚至恐惧心理,由于性知识的缺乏还会产生神秘感。此外,青春期开始,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别日益明显,男女学生会产生一些不安和害羞的心理,从而接触中出现了短暂的疏远,但又渴望了解的心理。
青春期前的家庭教育、家庭氛围、亲子关系,都对孩子进入青春期,或做了有益的铺垫,或埋下了不良的隐患。例如:
一贯强势、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妈妈,往往换来的是青春期孩子的过激反抗;
过分溺爱,从小百依百顺,当孩子的青春期行为超出底线时,家长已经无能为力;
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为借口,漠视甚至放纵孩子,导致孩子青春期心理的大门对你关闭,危险就将来临。
因此,理智的家庭教育,平等的家庭氛围,和谐的亲子关系,才是孩子健康走过青春期的重要保证。
沟通四要素,让情绪不再对抗
美国马歇尔·卢森堡博士提出,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谈话方式是“暴力”的,常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。而“非暴力沟通”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,是“爱的语言”。
卢森堡博士认为要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就需要消除那些责备、羞辱、批评和苛求的语言,我们需要专注于彼此的观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请求,让爱和尊重融入生活。
反思我们和孩子们的对话,当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时,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些责备、批评的语言,这样的谈话方式是“暴力”的,会让孩子感到他们不被喜爱和尊重,因此我们要用爱的语言和孩子对话。
那么,什么是“非暴力沟通”呢?
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其实不难理解,只有四个要素:观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请求。
01 观察:区分观察和评论
我们需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,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。这里重点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。
因为如果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,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,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。
02 感受:区别感受和想法
我们需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,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。这里重点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。
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让沟通更加顺畅。当我们说“我觉得”,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,而是在表达想法。例如,有时我们会说:“我觉得这不公平。”在这句话中,“我觉得”换成“我认为”也许更恰当。
以下是更多的例句:
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。
我觉得自己很无能。
我觉得老板很卑鄙。
我觉得他很负责任。
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,而非感受。例如:被抛弃、被羞辱、被虐待、被打扰、被拒绝、不受重视、被束缚、被欺负、无人理睬、得不到支持、无人赏识、被利用、被贬低。
以下是两个例句:
A.“我觉得我被误解了。”“被误解”一词反映了我认为别人不理解我。此时,我可能会很着急。
B.“我觉得我被忽略了。”“被忽略”是我们的判断。此时,如果想独处,我们就会很高兴;反之,如果想参加活动,就会感到难过。
03 需要:是感受的根源
我们的感受是源于我们的期待和需要。“需要”是一座桥梁,架起了我们和“感受”之间的关系。非暴力沟通建议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,而不是对他人进行指责、批评、评论以及分析,这样对方更能明确我们的需求,并作出积极的回应。
例如:
看到孩子考试失败时会说:“你怎么考成这样?!太令我失望了!”这句话意味着孩子的行为导致了我们的感受。那么,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了表达我们的需求呢?
“你这次考试犯了很多错误,我仔细看了一下,你是可以拿到这些分的。因为我希望你能好好掌握好这些知识点。”这样的表达听起来是不是更能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体谅和理解,同时又向孩子传达了我们的需求。
04 请求:区分请求和命令
一旦孩子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,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。听到命令时,孩子只能看到两种选择:服从或反抗。
不论如何,只要孩子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,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。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,那么,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。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。
因此,我们需要借助具体的描述而非抽象的语言来提出请求。
例如:
叫孩子起床时说:“这么大了,每天睡得像死猪一样,一点儿时间观念都没有。快起床!你迟到了我可不管!”
如果改成:“儿子,七点钟了,你是不是该起床了?妈妈也到点儿了,一会儿我可没有工夫叫你了。”这样表达,你感觉如何?
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时,轻轻地对他说:“你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太多了,是不是调节一下?”而不是说:“你如果读书像看电视一样就好了。”
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,养育的挑战无处不在。愿所有的家长都能和孩子们和谐共处,顺利打开沟通之门。
鹿呦教育致力于为4-18岁的青少年提供优质的实践教育服务,秉承“英才育英才”为理念,鹿呦汇聚国内领军的课程研发团队,打造实践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并举的综合教育平台,为营地、学校、社区等提供系统化的研学实践课程与实施方案,提升中国青少年的多维素养,建立科学研学方法论,培养兼具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。